小欣小慰困難解,
長遠政策卻免問,
官員眼光見短淺,
做好份工不承擔。
預算案冇承擔 曾俊華等收工
例牌菜退稅減差餉 無助解決深層次矛盾
2010年02月25日 《蘋果日報》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公佈 2010--11年度預算案,紓緩中產困難依然是退稅、寬減差餉「例牌菜」,協助基層又是公屋免租、綜援發雙糧短期措施,對付樓市泡沫蜻蜓點水,解決貧窮問題空洞無力。學者認為這反映特區政府繼續謹小慎微、缺乏長遠規劃;立法會議員批評,這是一份無助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收工」預算案。
記者:陳沛敏 莫劍弦
來到任期中段的曾俊華昨日公佈任內第三份預算案,以「穩固復蘇、發展經濟、關懷社會」為主題。他表示,金融海嘯最困難時期已過去,但經濟復蘇初期部份市民未必能即時分享成果,所以提出約 200億元的紓緩措施,包括退稅、免差餉、代繳公屋租金等,助市民度過困境。
「沒正視市民要求」
不過,對於貧窮和社會流動問題,他認為香港是一個細小而開放型的經濟體,實行高福利政策需要大幅度調整現行的稅制及稅率,市民未必認同,因此應透過投放資源在教育、基建和社會福利,讓市民可以面對經濟變化,提升社會流動性。他又在預算案末段強調:「重視市場嘅政府,絕對不等如一個冷酷無情嘅政府;我們發展經濟,並不是為了小部份富裕階層。」似乎是對近年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質疑香港發展模式,批判貧富懸殊、官商勾結的聲音越演越烈的回應。
不過,公民黨黨魁余若薇批評,預算案根本未有解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對貧富懸殊問題「完全錯誤對焦」,沒正視市民要求打破財團壟斷,要求更公平社會制度的訴求。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認為,預算案無回應社會對解決貧窮問題和支援弱勢社群的訴求,紓解民困措施軟弱無力,將令本港貧富懸殊惡化,繼續「官富民窮」。
職工盟議員李卓人力斥政府在現時社會千瘡百孔下,仍不肯加大力度改革,反映現屆政府準備「收皮」,曾俊華「等收工」,「呢份預算案無願景、無承擔、無良心,抱殘守缺,唔去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唔去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民建聯基本上歡迎預算案多項紓困措施。工聯會則批評多項措施力度不足,理事長黃國健形容「覺得政府有好多嘢想做,但力度不足,好似蜻蜓點水咁濕濕碎碎」,也未能解決就業及在職貧窮問題。自由黨主席劉健儀指預算案「好似樣樣都灑啲畀你,但係鹹度好唔足夠」,促政府提出長遠措施維持經濟發展。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曾俊華「打破唔到殖民地時代政府賬目只係盡量力求平衡,避免有經常性開支嘅慣例」,批評他用一次過短期措施討好市民,「形成咗派糖壞習慣。」
「以不折騰為上策」
有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家臣」稱號的工業界議員林大輝更表示對預算案「會畀佢零分」,批評曾俊華「連財政司司長呢份工都未做好」,他曾批評特首曾蔭權對工業界採取「無政策支持、無發展方向、無實際得益」的三無態度,「但今次財爺嘅預算案仲青出於藍,升呢變成四無,係無動於衷,無言以對,無法理解,無可奈何。」唐英年和曾俊華都被視為競逐下屆特首人選。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這份預算案跟曾俊華之前的兩份分別不大,都是修修補補,大部份是一次過「派糖」措施,絕少根本性的改革,擴闊稅基等也沒有處理,反映現屆政府謹小慎微的作風。同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吸取董建華政府草率推行改革激發民怨的教訓,曾俊華實在無謂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目前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下,「不折騰」方為上策。
財政預算案重點措施
•退回 09/10年度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 75%,上限 6,000元
•全年寬免差餉,上限每戶每季 1,500元
•寬免商業登記費一年
•公屋免租兩個月,富戶亦獲免繳基本租金
•多發放一個月綜援、高齡及傷殘津貼
•綜援或學生資助計劃的大中小學生獲 1,000元開學津貼
•綜援或學生資助計劃中小學生獲 1,300元或一半上網費津貼
•就業導航計劃鼓勵失業人士就業津貼 5,000元
•低學歷青少年到非政府機構工作實習一年每月津貼 4,500元
•立法取消入境攜帶免稅煙優惠
•重建馬頭圍道塌樓及鄰近共 33個街號
•選出勾地表數幅土地公開拍賣
•粉嶺撥地興建超級私立大學
•向禁毒基金注資 30億,擴大校園驗毒計劃
資料來源:財政預算案
拆局
公務員諸多推搪 難推動改革
2010年02月25日
曾俊華發表財政預算案後,不少政黨批評各項措施仍停留於只限一次過式「派糖」,欠缺長遠改革視野。政界人士不約而同指出,現時特區政府上至特首、下至問責官員均欠缺政治意志,樂於頂住公務員系統因循保守的做法,推動一些根本性的改革措施,結果令整個政府施政變得越來越短視。
有政界人士指出,雖然特區政府已推行政治問責制數年,但無論制訂施政報告或是財政預算案,若涉及推出任何新措施,必定要過一眾高級公務員一關。任何被視為偏離政府一貫政策,或提出任何長遠措施變革,公務員往往以各種理由推搪,認為建議出現各種執行問題。若問責官員缺乏政治意志,根本難以推動改革,最終僅推出一些臨時或一次性措施,「班公務員永遠會話咁樣改唔得、咁又可能有問題,最後最好一次過派糖算數,唔驚會出事。」
「總之最好就唔好做」
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認同上述說法,他以跨區交通津貼為例,雖然不少問責官員對他表示十分支持建議,可是一到公務員層面,對方就提出種種擔心,將建議頂回去,「一陣話由志願機構派錢會唔會有問題,一陣又話驚審計署會查,一陣又話要先搞清楚邊個(政策)局負責,總之最好就唔好做,若果冇政治意志去推,最後又係不了了之。」
政府處理綜援檢討,或改善生果金制度時,上述情況曾同樣出現。所以李卓人認為,若曾俊華再不下定決心,堅決推動一些長遠利民措施,只懂像處理跨區交通津貼問題般,不斷拖延,市民大眾怨氣將會不斷上升,「咁搞法,我哋唔去淋紅油(抗議)都唔得。」本報記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