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自求多福

見死可不救,
有利爭崩頭,
徹底已融合,
沉淪齊步走。


三批冷血人見死不救
救生員暈倒失救 20分鐘 送院不治
2010年09月10日 《蘋果日報》
【本報訊】被譽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又發生見死不救、你推我讓事件。一名身體健壯救生員,昨在大埔科學園海濱長廊踏單車時,疑心臟病發昏迷地上。兩名漁護署捉狗隊人員發現未有報警,只通知附近小食亭女職員便離去。女職員轉告在場康文署清潔工後繼續工作,清潔工卻先向主管請示。事主平白昏迷失救至少 20分鐘,直至清潔工主管到來查看才報警,惟事主送院後證實死亡。記者︰馬耀文、黃學潤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對事件感到可惜,他指人命關天,但漁護署、小食亭職員及清潔工「都好似不願上身,你推我讓欠缺承擔,無人願意打電話報警」。
梁耀忠指這些見死不救事件充份反映香港徒具大都會之名,希望港府培養市民的互助精神。
猝死壯漢戴國強體重近 200磅,與妻子住大埔太湖花園,在大埔汀太路公眾泳池當救生員,明日才滿 47歲。戴妻指丈夫一向健壯無病痛,近日亦無患病服藥,對他突然離世十分悲慟。
警方懷疑事主心臟病發致命,事件無可疑,至於是否涉及延誤救治,將由法醫剖屍確定。
消息稱,戴習慣每日上午 10時許由寓所出發,沿單車徑踏單車到白石角海濱公園及香港科學園,在上址碼頭休息片刻,便折返大埔寓所。
昨日戴國強下午一時才上班,早上 10時許他如常由寓所踏單車去科學園在碼頭旁長凳休息,其間疑他心臟病發昏迷倒地。
消息稱,此時兩名漁護署捉狗隊人員在上址巡邏,見事主昏迷倒在長凳旁邊卻未報警,反而行去 30米外小食亭,着女職員報警。
女職員說,兩名漁護署職員「施施然行埋嚟,話嗰邊有人暈咗」,但自己忙着工作,便知會兩名負責海濱長廊清潔的康文署外判清潔女工。可是女工又未報警,只致電當時騎單車巡邏姓楊主管。楊 6分鐘後趕至,見事主面色發紫,昏迷不醒立刻報警,當時距事主最初被發現已延遲整整 20分鐘。
疑事主患隱性心臟病

救護員 11時 28分將事主送抵醫院搶救,惟證實死亡。警員在現場先後向涉及事件的漁護署職員,以及康文署外判工查問,稍後再到事主寓所調查,發現他無服藥,相信事件無可疑,懷疑他患隱性心臟病,病發暈倒致死。
負責報警的姓楊主管稱,事主平日與數名友人一同踏單車來,昨日獨自行動便出事。他批評漁護署人員見死不救,令事主延誤 20分鐘才獲救,要為事件負責。
漁護署證實當時有兩名捉狗隊人員發現事主,但指兩人無手機,於是轉告小食亭職員代為報警。康文署則指兩清潔工 10時 53分通知主管有人在海濱長廊暈倒, 6分鐘後該主管報警,署方強調有為員工發出處理意外事件指引。
同類見死不救事件今年 7月 1日曾發生。 83歲姓潘老婦在深水埗公園疑中暑仆下噴水池遇溺,清潔工通知女保安,但女保安遲了 11分鐘才報警,老婦送院證實死亡。
港人質素越來越大陸化
【本報訊】救生員踏單車時昏迷倒地待救,其間疑被延誤 20分鐘才有人報警送院。屯門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馮顯達指急救人命爭分奪秒,若有病令心臟停頓,而未能即時以心臟去纖震器急救令心跳恢復,每延遲一分鐘救治,其生還機會減少 10%。換言之若延遲 7至 8分鐘施救,其生還機會已不大。
無手機難以置信
馮顯達續稱,心跳停頓會影響血液循環,令血液無法輸送氧氣到腦部及其他重要器官,腦部一旦缺氧 3至 4分鐘,便會令腦細胞缺氧,即使日後救回性命,亦會對腦部造成無法復原的創傷。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則指,事主一直健康無病,懷疑他本身患隱性心臟病不自知,這類病者若得不到即時救治,死亡率極高。
港九拯溺員工會總幹事郭紹傑得知有同業遇事,卻疑有人未有即時報警感到憤慨。他指人命關天,不容一刻遲疑。他質疑兩名捉狗隊員竟同時無手機難以置信,又指同類見死不救事件近年時有發生,狠批港人質素下降,「香港越嚟越大陸化」。

蘋論:君子愛財,須取之有道,才會用之有道
2010年09月10日
香港仇商仇富情緒,胡錦濤破格會見李嘉誠,蓋茨和畢菲特本月底將在北京舉行「慈善中國行」,這三樁近事似不關連,但筆者試以李嘉誠上月在長和業績會上說的一句話,透視這三事的聯繫及意義。
李嘉誠被問及會否增加捐款力度時,說到他對財富的理念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
他主要談增加慈善捐款的「用之有道」。但市民更關心香港富商的愛財,是否「取之有道」。
「道」的含意是甚麼?它可以解作「道路」之道,也可以解作方法,如「門道」、「生財有道」。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則典出《論語》,因此應以孔子的「道」來解釋。孔子的「道」包括三要點:一是仁義,二是忠恕,三是中庸。又以「仁」為核心。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意思是:富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若不是以仁義之道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因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生財有道之道,而是仁義之道。
但在中國長期的專制時代,專權政治掌控社會資源,無論從事工商業或農業,都要依靠政治權力才能發家致富。社會沒有形成一個給所有人機會平等的機制。
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民主政體取代專權政治,並形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自由、法治、民主的體制。這種體制以政治權力的公有制(即經過全民投票授權),來保障了財產的私有制,造就了機會平等之下的自由市場的競爭。這樣的體制就使從商者有了人人機會平等的愛財之道。
伊利諾大學經濟學教授 Deirdre N. MeClosKey幾年前出過一本書,提到在機會平等的西方社會,市場經濟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七種美德,包括:審慎──營商者須計算成本,因為進行的是交易而不是搶掠;節制──商人要經常抵制欺騙客戶的誘惑;公正──長期經營有盈利的生意,必須以公正、誠實的買賣獲取利潤;勇氣──敢於採取新觀念、新嘗試進入市場,不懼變化;愛──愛護員工、商業夥伴、顧客;信念──相信守法的、以正當手段獲利的商業行為是可以成功的;希望──相信未來美好與進步,有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以守法的正道從商所催生的美德,使西方不少成功商人都有關愛社會與人類的心,而且樂意捐出自己的財富去幫助全世界貧困的人。蓋茨和畢菲特發起捐獻一半身家計劃,在西方獲廣泛響應,他們財產所以會「用之有道(道德)」,是因為他們「取之有道(道德)」。
中國內地不缺富豪,今年《福布斯》列全球 1,011名富豪,中國大陸有 64人上榜,居美國之後排第二。《 2010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達 87.5萬人,億萬富豪 5.5萬人,財富超過百億的有 140位。但在中國災難頻頻中卻不見有中國富豪大筆捐款,反而見到不少「詐捐」。蓋茨和畢菲特本月底在北京舉行「慈善中國行」,據聞有 50餘位富豪受邀,但由於擔心要現場承諾捐款,部份中國富豪將拒絕出席宴會。目前,響應捐出身家的中國富豪只有被稱為「中國首善」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一人。
中國富豪極少「用之有道」,根本原因是他們的財產並非「取之有道」。在中國,絕大部份發家致富者都跟政治權力有聯繫。高幹兒女親屬霸佔全國壟斷民生行業(如電訊、能源、交通、資源開採),就說明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機會平等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政治特權卵翼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富豪的財富取之特權,而不是取之有道,自然也不會用之有道。
香港曾是一個機會平等的社會,大多數富豪都不是依靠政治權力而是依靠美德發家的。因此,香港人並無仇富心理,甚至把成功商人視為偶像。但這種取之有道的營商環境,自回歸後,已因富商的獨特政治權利而褪色了。超市壟斷、發水樓等等,不但令商人覺得依靠政治特權可以得到更多的營商便利,而且令不想依靠特權的人也助長了「不依靠政治未免太笨」的想法。君子愛財,已逐漸不再取之有道了。於是香港人有了些仇富情緒。
胡錦濤與李嘉誠的高調會晤,正是作出了政治權力與金錢結合的象徵性示範。這是否意味着香港社會的君子愛財,將徹底與一制融合,不再取之有道了呢?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