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生機

歲月偷不走,
貪婪私心浮,
青年望遠景,
年長只近憂。


歲月從沒偷走香港精神
2010年03月31日《蘋果日報》
《歲月神偷》是一部充滿誠意的小品,細緻動人,演員出色,全片充滿羅導演對早逝兄長的思念,不自覺地將他塑造成一個性格近乎完美,錯落凡間的天使。感動人是弟弟對哥哥那份從無機會表達的愛,要在數十年後用電影釋放出來,這才是本片之精髓所在。

新一代公民意識抬頭
也許資金缺乏的關係,此劇佈景略見簡陋,部份細節亦有失真,至於傳媒大事渲染的六十年代香港精神更是蜻蜓點水流於表面化,然而最大敗筆卻要數羅導演在宣傳影片時,忽然以家長式的語氣批評「八十後」,說他們不敢面對壓力,只會怨天怨地怨政府,不像從前的港人,遇到困境,會自己找方法解決,更希望電影能減輕現時社會的負能量,團結港人云云。真是講得難聽一點,繼梁錦松的《獅子山下》之後,又一「五、六十後」在精神自瀆,誰不知最多牢騷往往是這班人。當香港人要經常以「白頭宮女話當年」和貶抑年輕人來令自己心裏好過一點時,這個社會其實已經很有問題。
先不要說香港哪一個年代生活較艱難,如果要美化苦難的話,則文化大革命、猶太人集中營的存活者和埃塞俄比亞的災民最有資格訓斥世人!我甚至不覺得六十年代飽受剝削,仍然忍氣吞聲的所謂香港精神有甚麼值得大肆歌頌,那只是為了個人而去奮鬥;反而新一代公民意識抬頭,關懷弱勢社群和環境保育的香港精神,更具前瞻和符合人道主義。我上星期去捐血時,便喜見很多年輕人定時定候來到紅十字會捐獻,就像行街吃飯那樣輕鬆。此外,星期日《城市論壇》維園阿哥們的出現更是振奮人心,年輕人走出象牙塔,認真參與社會事務,無論如何都值得我們鼓勵。
當一些「五、六十後」指摘年輕人時,我想請問一句:大部份「八、九十後」的父母是誰?不就是「五、六十後」嗎?自己指摘自己調教出來的下一代,還好意思站在道德高地之上無的放矢,真是臉皮厚過犀牛!「五、六十後」捱過苦,往往給予自己孩子最優渥的生活,令他們失去對家庭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就算「八、九十後」喜歡自怨自艾,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誰叫你們從小到大讓他們除了念書之外無事可幹?看看那些家境清貧的孩子,既要上學又要幫忙照顧弟妹洗衫煮飯,責任重大,如何還有時間金錢去空虛去吸毒?
再者,很多「五、六十後」早已在經濟上非常富足,可仍然十分抗拒多花時間在家庭和親子活動之上,情願不斷工作賺更多的錢,買股票、炒樓、賭馬、包二奶,無止境地的追求名牌物慾,在過度消費主義之下成長的「八、九十後」,當然會跟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加上互聯網和多采多姿的電玩遊戲的出現,社會風氣和結構上的轉變,這個世界其實已經走得很遠了,這些高官名人還整天囉囉唆唆的講過去幹甚麼呢?

成年人偽善才是禍首
香港現時的貧窮人口超過一百萬,每月賺取數千元養家活口與《歲月神偷》羅氏一家一樣的家庭多的是;翻開報紙,好爸媽兼職多份或遇意外或工作過勞而死亦時有所聞。其實傳統價值的香港精神從沒有消失,今天的港人仍然勤奮向上,樂善好施,只是近年已逐漸被大陸的暴發和利己精神狠狠蓋過。更弔詭的是,從來沒有一位社會名人高官像熱衷指摘年輕人般,勇敢站出來批評大陸貪污暴發的行徑,是如何損害吞噬香港的長遠利益,這些成年人的偽善和其冷漠自私的心態才是摧毀香港精神的罪魁禍首。

胡蝶
藝術評論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