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要衝破,
谷哥第一個,
人民看真相,
學會翻牆過。
蘋論:推動中國網絡革命的新視角
2010年03月26日《蘋果日報》
一場由美商起義引爆的中國互聯網革命,風起雲湧。繼 Google將中國內地網民的搜尋導向香港不設審查的站點之後,網絡域名服務商 GoDaddy及 Network Solutions也宣佈削減在華業務,不再提供新的「.cn」域名註冊。隨着越來越多的資訊公司加入反抗中國網絡審查的行列,中國的網絡自由能否實現突破?
更值得關注的是, Google公共政策主管戴維森( Alan Davidson)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呼籲各國政府制訂新的貿易規則,來應對網絡審查這類貿易壁壘。這種觀點明顯不同於與以往將網絡審查完全視為政治問題,所反映的不只是網絡服務商態度的轉變,也將在推動網絡自由方面,提供新的視角和動力。
自 Yahoo(雅虎)在 2005年被揭把用戶電子郵件資料提供給中國當局,以致內地記者師濤等人被判囚之後,配合中國當局進行網絡審查、向中國當局提供用戶資料的網絡服務商廣受國際輿論譴責,除 Yahoo之外,也包括 Google(谷歌)、 Microsoft(微軟)和 Cisco(思科)。美國國會人權委員會更點名批評這四間美國公司「將經濟利益凌駕於言論自由之上」。
可以說,當時網絡服務商開始有限地減少與中國當局在網絡審查上的合作,只是迫於輿論壓力,事實上仍寄望於以政治上的合作換取商業利益。但是,當網絡服務商明白,網絡審查不只是對用戶的政治限制,也是對服務商的貿易限制時,網絡服務商的反抗已由被動轉為主動,因此才爆發美商的連串起義,同時向國會、政府施壓,要求當局更積極地利用貿易協定、貿易工具和貿易外交來促進資訊在互聯網上自由流動。
網絡服務商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去對抗中國當局的網絡封鎖、審查,顯然比基於維護言論自由、維護人權的輿論壓力去採取行動,要來得更積極和主動,也相信會更有方法和成效。不過,北京似乎並未意識到這種轉變,以為急於分享中國市場大蛋糕的美國網絡公司仍會屈服於其政治要求,其對抗行動只不過是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充當美國國會、政府的棋子。
北京官方喉舌《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針對 Google事件,發表題為〈世界不歡迎白宮的谷歌〉的社評,指「谷歌對中國發動的帶有政治性質的突然襲擊,使其作為商業公司的獨立性受到嚴重質疑。美國政府、議會在事件中為谷歌撐腰的舉動,加重了人們的懷疑」。這種論調被內地網民譏為色厲內荏,「動輒使用些『我們、人民、廣大』之類,以壯行色。如今越發越大了,改用『世界』。此種文筆,與其說是文風,不如稱為黨霸。」
在網絡商為求突破貿易壁壘而起義之際,要推倒中國審查、封鎖網絡的長城,的確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需要世界貿易組織、歐美政府和議會、國際傳媒,從維護貿易自由、維護人權等角度多管齊下,在輿論上、在網絡技術上繼續支持內地網民的勇敢抗爭。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